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0月22日,保利发展披露三季度财报,成为首家公布业绩的上市房企。数据显示,公司第三季度净亏损7.82亿元,而去年同期还盈利3.93亿元。 前三季度签约金额超过2000亿元,销售规模继续领跑行业,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75%至19.29亿元。毛利率从2021年的30%以上降到今年三季度的10%左右,利润端的快速恶化引起市场关注。 作为央企背景的开发商,保利发展此前被认为抗风险能力较强,但这份财报打破了市场预期。在楼市持续调整的环境下,“以价换量”成为常态,连手握充足资金、融资渠道畅通的头部房企也开始承压。 01 第三季度,保利发展营收568.65亿元,同比增长30.65%,但利润总额亏损约6000万元,归母净利润亏损接近8亿元。收入增长但利润下滑,问题出在哪里? 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是,第三季度不并表项目结转亏损10亿元,这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。并表项目贡献净利润约2亿元,基本维持盈亏平衡。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股东损益的变化,公司整体亏损的情况下,少数股东单季仍获得7.30亿元收益。前三季度,少数股东损益同比增长3.56%至45.87亿元,占净利润比重达到70.41%。 毛利率持续下行印证了盈利能力在减弱,前三季度毛利率约13.37%,同比降低2.55个百分点,第三季度降至10%左右。几年前这个数字还在30%以上。利润空间被压缩,与保利近年来的扩张策略有关。 2022年到2024年,保利拿地支出接近4000亿元,总货值约7350亿元,规模居行业第一。今年上半年又拿下26个新项目,总地价509亿元,同比增长304%。 在行业下行期加大投资,目的是保住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。但拿地成本高企,加上市场需求疲软,新项目去化周期拉长,利润自然受到影响。 公司在项目质量管理上也出现问题,上海多个高端项目因质量减配、延期交付引发业主维权,广州的豪宅项目海珠天珺被投诉虚增套内面积超2000平方米,经核查确认是将候梯厅错误计入套内面积。这些问题在过去较为少见,反映出快速扩张下管理能力跟不上。 02 前三季度,保利发展签约金额2017.31亿元,签约面积1010.42万平方米,销售额和销售面积都排在行业第一。但签约面积同比下降25.13%,签约金额同比下降16.53%,面积降幅大于金额降幅,意味着公司提高了销售均价。 数据显示,均价同比提升约11.5%,主要得益于城市布局优化,投资重心向高能级城市倾斜。 现金流是房企的生命线,保利前三季度销售回笼1941亿元,回笼率96%,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平。截至三季度末,账面货币资金1226.46亿元,短期债务746.37亿元,资金基本够用。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9.77亿元,同比增长143.66%,但比上半年减少了90多亿元,主要是三季度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多了102亿元。 现金储备虽然相对充足,但存量项目的压力不容忽视。截至今年6月末,公司在三四线城市的未售土储约2000万平方米,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,其中近60%还没开工。 今年以来新开工面积同比减少40.19%,说明公司把重点放在去库存上。在供需关系改变的情况下,存量项目面临减值风险。到2024年末,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已有79.26亿元。 保利管理层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,行业仍在深度调整期,虽然公司保持较大强度的增量投资,且新项目盈利能力较好,但存量项目较多,去库存和利润改善需要时间。 拿地方面,保利依然聚焦高能级城市。前三季度新增容积率面积290万平方米,总成本603亿元,全部位于38个核心城市,51%的投资金额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。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土地储备越多意味着资金占用越大,资产减值的风险也越高。 融资渠道保持通畅是保利的优势之一,今年5月,公司完成85亿元现金类定向可转债发行,综合成本仅2.32%;6月获准注册5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;8月再次注册100亿元中期票据; 9月又发布融资预案,拟公开发行最多150亿元公司债。2024年末公司综合融资成本降至3.1%,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。 从恒大、碧桂园到万科,曾经的行业龙头相继遇到困难。保利能否避免重蹈覆辙,关键在于能否在规模竞赛和效益提升之间找到平衡。目前来看,保利发展选择的策略是用高回款率维持流动性,用低融资成本降低财务压力。